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类别: 健康风险
发生率: 1800例/10万
简介
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障碍,其特点是反复出现令人痛苦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症包含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个成分,将强迫思维定义为周期性的持续的想法、意象或冲动,而不仅仅是认知事件;强迫行为是重复的行为或心理仪式,因此,强迫行为也可能是认知事件,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之间的关键差别是强迫思维引起了焦虑或痛苦,而强迫行为的目的是阻止或降低这些痛苦或一些可怕的事。
患病率
每十万人发病率:1800/10万人
国外关于强迫症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比较丰富和深入,1994年报道的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美国EcA研究在内的7项研究,得到强迫症的身患病率为1.9%~2.5%,年发病率为1.1%~1.8%,与加拿大、葡萄牙、朝鲜、新西兰等国家相似,而在美国黑人、西班牙、我国大陆和台湾总患病率和年发病率均较低。
致病原因
强迫症的发生包含许多因素:遗传因素( 强迫症家族史) 、性格因素( 强迫性人格) , 还有环境因素( 家庭暴力、发病年龄、家庭环境亲密度因子、养育方式母亲因子III、养育方式父亲因子II) 。
在强迫症形成机制方面,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进一步发展,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 “不完善”、“不安全”和 “不确定 ”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进而导致强迫症的发生。研究指出,遗传和性格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提示高发生率家庭的人在涉及生育问题时要想法规避风险,而有强迫性格倾向的人要学会认知领悟, 加强认知纠偏, 在熟练掌握心理调适的前提下努力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
某些行为学家所认为的, 强迫症发病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反应过多重复从而导致焦虑不适,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为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预防措施
强迫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其中前两项是可以干预,防患于未然的。作为家长,应当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不应过分苛求,生活处事可以更具弹性,注重相互间的沟通,促进其构建健全的人格。在自我调节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减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不必要的精神包袱,这一切从解决自己的不安全感开始,学习合理的对于应激事件的处理方法,努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减少自己对事情的不确定感。
2.学会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老是琢磨某一些事来纠结自己。每当我们想起小时候就会羡慕那个时候的,是多么的无忧无虑,而现在的自己想的事情特别多,烦恼也特别多。有些时候如在思考问题时,会出现钻牛角尖的现象,应对这种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什么,顺其自然就行。
3.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不要过分太在意、在乎自我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相信都是每一个人的目标,每一个人的理想,但是现实中完美是不存在的,就好比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样。有时候过分的追求完美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治疗措施
虽然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莫大的联系。因而不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心理治疗
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2.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包括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失眠。对于难治性强迫症常联合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作为增效剂提高疗效。同心理治疗一样,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的SSRIs类药物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1~2年以巩固疗效。
3.物理治疗
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神经外科手术被视为治疗强迫症的最后一个选择,因其存在痉挛发作、感觉丧失等不良反应,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患者应在经过三位精神科主任医师会诊后再考虑是否手术。
相关SNP(1)
SNP | 基因型 | 评价 | 说明 |
---|---|---|---|
Rs1800497 | CC | 常见的,但强迫症的风险高 | |
CT | good | 强迫症的风险降低 | |
TT | good | 强迫症的风险降低 |
本文经过桔子生物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