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泻
(celiac disease)
类别: 健康风险
发生率: 330例/10万
简介
乳糜泻 (Celiac Disease)
乳糜泻,是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因摄入麸质而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绒毛的萎缩以及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禁食含麸质的 食物 (小麦 、黑麦 、大麦 )能使症状缓解 ,再进食可迅速复发 。
患病率
目前乳糜泻的全球发病率约为 0.3% ~3%。
致病原因
麸质麦胶蛋白食物是乳糜泻的致病因素,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免疫反应和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导致了乳糜泻患者的肠道粘膜的损伤和肠外并发症。
1.麸质对细胞的毒性
小麦中的麸质麦角蛋白是糜泻的致病抗原,麦胶蛋白以多肽单链的形式存在, 富含谷氨酰胺和脯氨酸,可以导致肠黏膜损害。脯氨酸在乳糜泻中起着强有力的免疫反应激活剂作用。且大麦、裸麦中的麸质为大麦醇溶蛋白、裸麦醇溶蛋白,麦胶蛋白与这些植物蛋白间有交叉免疫活性,参与肠黏膜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促进杀伤性淋巴细胞聚集, 增加肠黏膜通透性,绒毛萎缩,肠道上皮细胞通透性 增加。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乳糜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导致肠黏膜缺少麦胶蛋白分解酶,影响免疫功能,对 麦胶产生过敏反应。最近对于乳糜泻遗传相关基因研究发现其与特殊HLA-II型基因密切相关。如定位于 染色体6P21上的HLA-DQ2和HLA—DQ8。95%的乳糜泻患者可表达等位基因HLA—DQ2,其余患者通常等位基因HLA.DQ8阳性。但HLA.DQ2和HLA—DQ8分子对乳糜泻的发病来说是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一系列研究表明,乳糜泻相关的基因区域包括位于6号 染色体上的CELAIcl(HLA—DQ2和HLA.DQ8),位于 染色体5Q3l一33上的cELIAC2区域,位于染色体 2Q33上的CELIAC3(包含T淋巴细胞调节基因CD28、CTLA4、ICOs),位于染色体19P13.1上的cELAIAC4 (包括肌球蛋白IxB基因、MY09XB)。
3.免疫机制
麸质中麦胶蛋白抗原(AGA)在肠道淋巴结激活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途径 最终导致肠黏膜甚至全身系统性免疫损害,在肠道局部分泌物或血清中可检测到AGA抗体IgG和IgM,以及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tTG)。tTG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可使谷氨酸盐脱氨基,而富含谷氨酸盐的麸质肽段是tTG的良好底物。脱氨基后带负电的肽段与HLA—DQ2和DQ8具有更高的亲和性,在免疫反应起着关键作用。细胞免疫在乳糜泻的小肠黏膜损害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乳糜泻患者肠道黏膜暴露于麸质2—4 h后,表层细胞上HLA抗原标志增多,可以从累及的肠道组织固有层和外周血中分离到与受HLA限制的麦胶蛋白起反应的特异性T细胞克隆。这些细胞释放干扰素、TNF及其他的炎症细胞因子,诱导淋巴细胞移入肠道上皮。接着活化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入固有层,补体沉积于上皮层。由于黏膜内干扰素增加,补体的活化,T淋巴细胞活化后产生的淋巴因子能够破坏上皮细胞紧密结合部的完整性,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使肠道隐窝细胞增生,绒毛萎缩,肠道上皮细胞间的淋巴细胞增生可加强抗原提呈作用,其他细胞如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亦活化产生细胞因子,进一步破坏上皮细胞的结合部位,使肠道通透性增加。
4.环境因素及其他
研究发现麸质摄入的量和开始时间会影响乳糜泻的发病。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反复轮状病毒的感染可增加遗传易感儿童自身免疫性乳糜泻的风险。同时婴幼儿时期的多重感染也会增加患乳糜泻的风险。
预防措施
1.适宜食物:无麸质食物
1.1植物类食品可选用大米、豆类、玉米、小米、高粱、米粉、木薯粉、淀粉类或用米粉制作的糕点等。
1.2动物类可选用瘦肉类、鱼类、禽类、蛋类、鱼、虾、蟹等水产类,无乳糖酶缺乏者,可选用乳及乳制品。
1.3果菜类可选用白薯、土豆、南瓜、倭瓜、胡萝卜、山药等根茎类食物及纤维少的蔬菜;水果汁、水果冻、麦乳精、可可等饮料可作为加餐用。
2.禁食食物
2.1禁食一切含有麦胶的食品,如馒头、面条、通心粉、麦片、蛋糕、饼干、点心及各种用面粉制作的西点,麦芽类制品,如啤酒、面酱、面筋、糕点以及麦类制的饮料、酒类等。
2.2烹调时要避免添加含麦胶的食物,如面包渣、面糊、馒头屑等。
2.3西餐中的奶汁鸡、奶汁鱼、奶汁肉和用面制的汤等。
治疗措施
1.乳糜泻的常规治疗
乳糜泻的治疗核心是终生严格的无麸质饮食。食物应去除小麦、大麦、黑麦。虽然燕麦对乳糜泻患者无害,但市售燕麦中可能会有其他谷类,因而在许多国家都不提倡食用。应特别注意麸质的隐匿来源,包括水解蛋白、食物淀粉、麦芽调味料、植物口香糖及天然调味料等。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去麸质饮食后可迅速缓解。病情严重患者需要禁食,静脉营养,甚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应补充所缺乏的营养物质。
2.治疗展望
随着近年来对乳糜泻疾病细胞和分子基础上的深入了解,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2.1酶学治疗
研究发现麸质麦胶蛋白肽段对胰蛋白酶及刷状缘蛋白酶主导的消化过程有很强的抵抗作用,使用脯氨酰肽链内切酶补充治疗可以促使谷类蛋白完全吸收,从而降低麸质麦胶蛋白对肠道的毒性。
2.2免疫调节策略
在面对饮食中麸质的免疫毒性反应时,小肠内tTG的选择性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治疗策略。同时其他的免疫调节目标包括IL-10、IL.15等。有研究表明:IL一15在活动性乳糜泻患者上 皮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对患者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存活的促进作用可能诱发T细胞的克隆性增殖 的发生,通过抑制失控的IEL存活和活化,阻断IL-15 为抑制乳糜泻患者的组织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白细胞粘附的选择性抑制对乳糜泻患者有一定作用,如整联蛋白a4拮抗剂对乳糜泻肠道炎症有一定调节作用。
2.3肠黏膜屏障缺陷的纠正
肠道上皮屏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控制着肠道对非自身抗原的耐受和免疫系统的平衡。当遗传敏感个体中的大分子物质转运失常,肠道和肠道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就会产生。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增加肠道渗透性可加重疾病及引起抗原表达异常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因此肠黏膜屏障的纠正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关SNP(3)
SNP | 基因型 | 评价 | 说明 |
---|---|---|---|
Rs6822844 | GG | good | 乳糜泻的风险正常 |
Rs2305767 | AG | good | 乳糜泻的风险正常 |
AA | bad | 乳糜泻的风险略微增加 | |
GG | good | 乳糜泻的风险略微降低 | |
Rs2187668 | AA | bad | 乳糜泻的风险增加 |
AG | bad | 乳糜泻的风险略微增加 | |
GG | good | 乳糜泻的风险正常 |
本文经过桔子生物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