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型障碍

0

双相型障碍
(bipolar disorder)

类别: 健康风险

发生率: 3700例/10万

简介

双相型障碍 (Bipolar disorder)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病程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患病率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有学者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
致病原因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预防措施

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治疗措施

1.治疗原则
1.1个体化治疗原则: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起始,根据患者反应滴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1.2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1.3长期治疗原则: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身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期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维持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躁狂药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们又被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于有明显兴奋躁动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严重的患者可以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双相抑郁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抑郁药物,因其容易诱发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发作或导致抑郁症状慢性化,对于抑郁发作比较严重甚至伴有明显消极行为者、抑郁发作在整个病程中占据绝大多数者以及伴有严重焦虑、强迫症状者可以考虑在心境稳定剂足量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合并应用抗抑郁药,一旦上述症状缓解,应尽早减少或停用抗抑郁药。
3.物理治疗:急性重症躁狂发作、伴有严重消极的双相抑郁发作或难治性双相障碍可采用改良电抽搐治疗,但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对于轻中度的双相抑郁发作可考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相关SNP(12)

SNP 基因型 评价 说明
Rs420259 CC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降低
CT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降低
TT bad 常见的,但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高
Rs4713902 CC 常见的,但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高
CT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降低
TT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略微降低
Rs1064395 AA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AG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GG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Rs1375144 CC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CT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TT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Rs1012053 AA bad 常见的,但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高
AC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略微降低
CC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降低
Rs10994336 CC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CT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TT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Rs1006737 AA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GG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AG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略微增加
Rs7757037 AA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降低
AG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降低
GG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Rs4027132 AA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AG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GG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Rs131690 AG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GG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AA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Rs10937823 CC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CT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TT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略微增加
Rs140504 AA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AG ba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增加
GG good 双相型障碍的风险正常

 

本文经过桔子生物授权转载

关于作者

DNA百科 - 架起基因检测与个人间的桥梁

留言